成 語廬山真面目
注 音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
漢語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釋 義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語出宋.蘇軾〈題西林壁〉詩。
典 源宋.蘇軾〈題西林壁〉詩(據《蘇東坡全集.前集.卷二三》引)
橫看成嶺1>側成峰2>,遠近高低無一同。不識廬山3>真面目,只緣4>身在此山中
〔注解〕
嶺:相連的山。
峰:高而尖的山頭。
廬山: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。三面臨水,西臨陸地,萬壑千巖,煙雲瀰漫。中有白鹿洞、墨池、玉淵等名勝,西北有牯嶺,為避暑勝地。相傳周武王時,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,後登仙而去,徒留空廬而得名;一說以廬江得名。
緣:因為。
典故說明廬山三面臨水,煙雲瀰漫,千巖萬壑,氣象萬千,人在山中,難以窺得全面真貌。因此,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〈題西林壁〉詩,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。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,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,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。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、低、遠、近的不同,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。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,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。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,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,暗喻「當局者迷」的意涵。後來「廬山真面目」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如《野叟曝言》第四七回:「善作詩兮只一家,真屬夫子自道;待野拙細細解出,方見廬山真面目也!」
書 證
宋.蘇軾〈題西林壁〉詩: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(源)
《野叟曝言》第四七回:「善作詩兮只一家,真屬夫子自道;待野拙細細解出,方見廬山真面目也!」
清.王韜《淞隱漫錄.卷五.白素秋》:「女嫣然不語,即起攬鏡自照,笑曰:『今日廬山真面目為君識破矣!』」
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
使用類別用在「真相原貌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如今我才看清他陰險奸詐的廬山真面目。這座雕像幾經破壞,已經難見其廬山真面目了。對於這洞窟神祕的詭異傳說,人人都想一窺廬山真面目。儘管老王百般掩飾,但他奸詐的廬山真面目依然被識破了。久聞阿里山的日出雲海,今日一見廬山真面目,果然名不虛傳。
辨 識近義成語本來面目反義成語改頭換面
參考詞語廬山之真
ㄌㄨˊ ㄕㄢ ㄓ ㄓㄣ
lú shān zhī zhēn
即「廬山真面目」。見「廬山真面目」條。
清.杲清曜〈青本刻聊齋志異例言〉:「茲刻悉仍原稿,庶幾獨得廬山之真。」
廬山真面
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
lú shān zhēn miàn
即「廬山真面目」。見「廬山真面目」條。
《後漢演義》第八一回:「當下攬袖近前,替她拂拭,一經去垢,露出廬山真面,端的是桃腮杏臉,妖艷絕倫。」
清.楊倫《杜詩鏡銓.自序》:「今之杜詩,汩於謬解,多有詩義本明,因解而晦,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見廬山真面。」
廬山面目
ㄌㄨˊ ㄕㄢ ㄇㄧㄢˋ ㄇㄨˋ
lú shān miàn mù
即「廬山真面目」。見「廬山真面目」條。
明.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.卷一○下.奚序》:「痛遺文缺殘,訪得於義興之故家,塗抹刪改,非復廬山面目。」
清.段雪亭〈聊齋志異遺稿例言〉:「比之情史者,苟非自作聰明,即欲省其鉛槧,致令廬山面目,漸失其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