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大后才懂,武松后来为何出家,只因真正的武松已死在潘金莲手中

  • Home
  • 攻略百科
  • 长大后才懂,武松后来为何出家,只因真正的武松已死在潘金莲手中

(武松、潘金莲剧照)

原著第一百一十七回中,武松被那“灵应天师”包道乙斩断一臂,严格来说,武松那手臂都不是包道乙斩断的,那妖人只是用飞剑砍伤了武松,接着是武松自己心一横,将那还没断的手臂整个砍了。

自那之后,武松基本就退出主舞台了,后续也几乎没有戏份了。

而在短短两回之后,征方腊就结束了,也就是说,武松断臂与否,对于后续情节的发展压根没有造成任何影响,施耐庵就是为了让他悲剧收场才写出这般情节。

不过这还不是武松的结局,后来书中提到武松是决心在六和寺出家,最终是在六和寺一直活到八十岁才寿终正寝。

其实这完全不符合武松的性格,他向来是个心狠手辣的狠人,此时为何会有出家的念头?

就因为他那“行者”的外号?那不过是形容他穿了一身头陀装束罢了,武松本身是对佛门没有任何向往的,至少他可从没提到过这种想法。

他出家的理由是什么?

二、惩奸除恶

尽管武松不是纯粹的好人,但他也确实因为自己的快意恩仇的性格而做出过一些惩奸除恶的事。

就拿那景阳冈打虎一事而言,他固然不是奔着“为民除害”的目的去的,他只是想证明自己有打虎之能,所以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但古时候的猛虎可是会跑到人类的生活区吃人的,因此武松此举也确实是替百姓出了个大患。

(武松剧照)

除此之外,他回乡之后,为兄长报仇,杀了潘金莲那毒妇,也同样算是做了件好事。

值得一提的是武松在调查武大郎之死的真相时,并没有伤及无辜。

比如那郓哥其实可以视为武大郎之死的帮凶,毕竟那家伙劝武大郎去捉奸,也不是为了替武大郎讨回公道,仅仅是因为他那卖水果的生意受到了此事的影响。

真出事了,郓哥跑得比谁都快,他如何不算是间接害死武大郎的帮凶,但武松却没找他的麻烦。

武松只是本着“冤有头债有主”的念头,将潘金莲与西门庆杀死,并将王婆送去衙门听候发落,他自己也选择投案自首,算是最理性的处理方式了。

但多数人可能忽略了一个细节,“潘金莲该死”,却也有苦衷,甚至可以说武松自己也是害死武大郎的帮凶之一。

三、一时的贪念

“武松是害死武大郎的帮凶”,这事儿该从何说起?

其实很简单,潘金莲是个风流毒妇,这件事武松知道吗?

(扈三娘剧照)

别说他不知道,整个清河县和阳谷县的人都知道了。

毕竟潘金莲初登场时,书中就提到过这么一句:“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,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,却来他家里薅恼。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,人物猥獕,不会风流,这婆娘倒诸般好,为头的爱偷汉子。有诗为证:金莲容貌更堪题,笑蹙春山八字眉。若遇风流清子弟,等闲云雨便偷期。却说那潘金莲过门之后,武大是个懦弱依本分的人,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:‘好一块羊肉,倒落在狗口里。’因此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,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。”

你看,人尽皆知的事,武松能听不到一些风声?

不过这里有个问题,既然武松知道嫂嫂的为人,为何不劝哥哥休妻呢?

因为还有个前情提要,潘金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个风流毒妇。

“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,有个使女,小名唤做潘金莲,年方二十馀岁,颇有些颜色。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,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,意下不肯依从。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,却倒赔些房奁,不要武大一文钱,白白地嫁与他。”

你看,是武大郎白捡了便宜,曾经的潘金莲甚至可以说是烈女。

说白了,她走到后来那一步,也是被武大郎给逼的,那家伙死都不愿休妻。

(梁山好汉剧照)

而武松何错之有?就错在他甚至都已经被潘金莲撩拨了,看透这女子满嘴胡话,却依旧选择默不作声,继续让哥哥与她在一起。

那一刻,心怀正义的武松就已经死了,后来活着的不过是他的残躯。

因此后来的武松回想起此事,也难免后悔,他最终选择遁入空门,更像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用余生忏悔自己犯下的过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